【钟表新闻】瑞士钟表从业人员及公司业态结构浅析上

钟表素材01
瑞士,一个夹在西方老牌强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之间的小国家,国土面积仅有41285平方公里,近北京市的3倍,总人口810多万,却不到北京常驻人口的一半,这里拥有着令人向往的自然环境,坐落着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提供着最安全的金融服务,生产着最高品质的钟表。作为瑞士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钟表是瑞士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每年,几家钟表学院包括一些理工、艺术学院为钟表公司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钟表公司为全世界创造着复杂、经典而富有创意的机械时计。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机械制表早已成为瑞士文化底蕴的一部分,更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梦想。遍布瑞士各地大大小小的制表工坊、工厂、集团公司,以及众多的钟表从业者,构成了钟表业的强大基石,是钟表发展的内在动力。
  过去几十年从业人员和公司数量变化
  一直以来,我们并不清楚瑞士制表业过去是怎样的一个具体状况,人们总是将各个角度拆分开来,然后从一些细节中发现:二战及二战之后瑞士钟表业发展迅速,规模在变大,品牌们协同开发复杂功能和机芯,石英冲击差点毁掉机械制表业等等这些信息。然而,这些信息是相对笼统和模糊的。这里我们给出一个图表,这是瑞士官方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这个机构由几个成员组成,这些成员是各个州、集团的团体性协会和工会,所以是值得参考的。
  1949-2014年钟表从业人员及企业数量变化
  在这个图表中,我们惊讶的发现,上世纪中期,瑞士钟表公司最多的时候有接近2400家,从业人员约9万人,而且1970年代初石英冲击之前的几十年里,钟表公司数量都保持着1500家以上的规模,从业人员从未低于6万人。要知道,当时瑞士的总人口才500万左右,劳动力人口约300万左右。这足以说明,当时瑞士钟表业有多么繁荣,即便是现在也无法相提并论。数据也表明了一点,当时的中小钟表企业非常多,因为平均每家钟表公司的雇员仅有40人左右,而今天,平均每家钟表公司雇员接近100人,包括行政和领导层人员。
  如今,钟表业生产总值巨大,每年出口总额超过200亿瑞郎,但行业规模尚未恢复到过去的繁荣,在那场冲击中垮掉的公司今天不复存在,即使是迅猛发展的前几年,新的钟表公司也没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表明了钟表业惨痛转型之后发生了质的变化。从1985年到今天,接近30年的发展中,钟表公司数量没有显著增长,甚至是一个起起伏伏的状态,从业人员从3万多翻了一倍到接近6万,说明钟表业在持续复苏,钟表公司在做大做强。曾经钟表制造的小而美形成了行业的参差多态,如今已经转变为集团化的共同协作,产生了品牌之间差异化和共性并存的行业格局。
  个人及中小制表企业状态
  1980-2014年从业人员数量及结构分布
  但是有一个忧伤的事情是,我们看到今天的钟表业,并不如过去那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每年的几次新品展会上,这里的主角是大集团和大品牌。然而,市场是否能够持久的活跃和保持突破创新,起到关键作用的恰恰不是大集团,而是中小制表公司甚至是因为爱好而制表的个人,它们是市场创新的主力军。遗憾的是,1980年个人作坊类的从业人员约2800人,到2014年,只剩下约220人,而且在继续下降。
  按照员工人数分类的企业数量分布
  而根据统计,到2014年,瑞士所有钟表企业中,员工人数少于4人的公司占了绝大多数,此外是10-24人的公司以及25-49人的公司,表明瑞士制表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这里包含了一些集团下或者大品牌下的附属配件生产商或者零部件供应商等。超过500人的大公司数量,仅有19家,主要是一些很成熟的品牌公司。但在劳动力占比上,大品牌公司的员工总数超过了总从业人员数的30%,处于绝对数量优势。
  也就是说,大部分从业者都集中在大的制表公司,仅有少之又少的人在家里自己做表或者前往小的制表公司(大多数是和朋友合伙开的),而这部分人并不是为了生存而从业,更合理的解释是为了兴趣爱好,比如Dufour,他们往往能创造出更赏心悦目的高品质钟表。我们相信,这样的人多一点才是市场繁荣并且保持持久活力的体现。集团化让很多品牌得以保存下来,AHCI则在支持个人或者小团队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各大集团也在尝试融合这些个人制表师和品牌,瑞士制表业的个人创业者,有望赢得广阔的市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